距离华南农业大学115周年校庆还有
  • 2025
    01.07
    2025-01-07
      近日,我校生物质工程研究院生物质能源团队谢君教授、余强研究员在城市有机固废(园林绿化废弃物、餐厨垃圾)低碳处置和能源化利用方面取得新研究进展。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相关成果同时申请发明专利多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有机固废的产生量显著增加。其中餐厨垃圾和园林废弃物是城市有机固废的典型代表,其科学处置利用逐渐成为无废社会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之一。有机固废富含C、H、O、N、P等元素,具有“二重性”,如果处理不当是潜在的环境污染源,处理得当则是潜在的能源和资源。将有机固废转化为生物质能源不仅可以避免环境问题产生,还可以实现有机固废的资源化、能源化、高值化利用。为此,陈勇院士提出了“开发城乡矿山,建设无废社会”的理念。  园林绿化废弃物(简称绿废)是第二大城市有机固废。将绿废用于厌氧消化生产沼气是一种低碳的处置方法。然而,当前使用绿废作为主要原料的沼气工程面临着原材料供应波动、发酵效率低以及沼液处理困难等挑战。团队提出了沼液循环回用强化绿化废弃物厌氧消化的技术路线,探讨了在绿废保存和预处理阶段回用沼液对原料组分和后续厌氧性能的影响
  • 2025
    01.07
    2025-01-07
    近期,我校海洋学院、海洋资源与环境实验室严慕婷副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12.2)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及Microorganisms(中科院二区,影响因子4.5)上发表了系列研究成果。
  • 2025
    01.07
    2025-01-07
      1月1日,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林敏慧教授团队在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期刊(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8.7)上在线发表了题为“How sensory stimuli and barrier-free environments through restorativ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influence visually impaired Individuals’ satisfaction with urban park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探讨了感官刺激和无障碍环境,与视障群体在城市公园的恢复性环境感知和满意度的关系。  关注视障者的身心健康发展,为视障者提供更加宜居的环境是建设更具包容性的城市的必然要求。视障者在城市公园的恢复性体验能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但相关领域的研究较少。因此,该研究基于恢复性理论和感官代偿理论,以中国广州为研究背景,通过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448名视障者对于城市公园的感知体验,并构建“刺激-认知-态度”模型来探索多感官刺激、无障碍环境感知、恢复性感知和满意度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
  • 2025
    01.07
    2025-01-07
      近日,兽医学院郭世宁团队在Phytomedicine(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6.7)上在线发表了题为Intervention Effects of Er Miao San on Metabolic Syndrome in Bama Miniature Pigs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二妙散对代谢综合征小型猪模型的治疗效果。其中,二妙散能够显著减轻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高湿环境暴露诱导的增重率过高、脂肪堆积、高脂血症、高血糖症和全身炎症。二妙散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多重机制包括抑制LPS/TLR4/MyD88通路改善血清代谢紊乱、调节口腔-肠道菌群组成和SCFAs产生、修复肠道屏障和减轻全身炎症。  代谢综合征是指以全身慢性炎症为特征的一系列代谢紊乱。二妙散是一种经典复方,由黄柏和苍术组成,具有清热燥湿之效。在临床上,临床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阴囊湿疹、阴道炎等属湿热下注者。然而,二妙散在治疗代谢综合征中的确切作用及其潜在机制尚未被阐明。本研究证明二妙散是一种潜在的治疗代谢综合征的药物,为中医经典方剂在慢性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提高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郭世宁课题组长期致力于中药复方
华南农业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校园坐落在素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市,土地总面积8211亩,其中天河五山校部4407亩,增城教学科研基地3804亩。 学校建筑总面积140万平方米。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五湖四海一片林”的优美环境。华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科学、生命科学为优势,农、工、文、理、经、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 8211
    校园面积
  • 3400 +
    在职教职工
  • 12764
    在校研究生
  • 37611
    在校本科生
  • 25
    学院、教学部
  • 98
    本科专业
  • 13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29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 12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3
    现有院士
  • 68
    国家级人才
  • 13
    国家级科研平台